把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與實踐不斷引向深入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編
11月8日,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把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投身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研究宣傳闡釋貫徹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果,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F將會議部分發言內容摘編刊發(按發言順序排列)。
——編者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馬懷德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理解把握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并將其貫徹落實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一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我們實行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是為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作出的戰略選擇。堅持人民至上要求我們積極響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二是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黨領導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地走下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我們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深刻揭示法治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偉大創造,是符合國情、有效管用、獲得人民衷心擁護的科學制度。我們必須堅持好、鞏固好已經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守正創新是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堅守正道、堅守真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不能動搖或放棄我們法治的根基,又不斷推動法治理論、法律制度、法治實踐的創新發展,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治基礎。
四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才能不斷開創法治中國建設事業的新局面。我們要繼續立足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要求,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期待,在“完善”“扎實”“嚴格”“加快”上下功夫,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五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法治思想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定位法治,用全面系統的觀點厲行法治,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建設法治。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上著力,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上用勁,不斷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六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堅持胸懷天下,不僅要擘畫好法治中國建設的美好圖景,而且要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同世界各國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為人類法治文明作出新貢獻。
探索建立科學的法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致力于探索建立科學的法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新征程,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強調德法兼修,這是科學的法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的核心和關鍵。德法兼修,才能德才兼備,這就意味著一方面要突出以德為先,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專業能力。從專業能力的角度出發,探索建立科學的法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可以從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獨有內涵和相互關系著眼,展開思考。
法學知識體系孕育于法學學術體系之中,是法學學術體系的積累和沉淀,對應著法學領域的共識性認知。構建法學學術體系是建構法學知識體系的必經階段。法學知識體系是法學學科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法學學科體系的創新發展以法學知識體系的創新發展為前提。法學話語體系依托法學知識體系、法學學術體系和法學學科體系,作為表達系統與傳播方式,包含著法學知識體系、法學學術體系、法學學科體系中的標識性概念和關鍵性論斷。
以前述認識為前提,從掌握法學專業知識的角度出發,對于本科生而言,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能否準確、全面地掌握法學專業既有的知識體系,并靈活運用于實踐,是衡量法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對于法學碩士研究生而言,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能否準確、全面地掌握法學相關專業既有的學術體系,進而具備推動該專業既有學術體系發展創新的能力,是衡量法學碩士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對于法律碩士研究生而言,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能否準確、全面地掌握法學相關專業既有的學術體系,并妥當運用于實踐,是衡量法律碩士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對于法學博士研究生而言,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思考,能否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對法學相關專業學術體系的發展創新有所貢獻,是衡量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對于即將開始培養的法律博士研究生而言,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思考,能否從自身的法律實踐出發,對法學相關專業學術體系的發展創新有所貢獻,是衡量法律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標準。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 鄧海峰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順利產生,這是今年我國政治生活當中最重要的大事,開啟了新時代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生態文明和法治建設的主要論斷有一千五百余字,超過了以往歷次報告的篇幅。這充分表明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更加凸顯了我們黨對全面依法治國與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與擔當。
在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他指出,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在部署未來中國前進的方向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令人倍感振奮。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著物質基礎,關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關乎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專門對此作出了部署,在推進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中,要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齊頭并進、協同提升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具體包括:一要降碳,即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通過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等措施以減少碳排放量,實現“雙碳”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二要減污,即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三要擴綠,即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利用與修復。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四要增長,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通過調整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體系等措施來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增長。而實現上述四項舉措的關鍵則在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依靠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此,環境法也應當適時完成理論升華和制度轉型,強化生態法益的識別與保護機制,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法律支撐。
新時代立法工作的成就與展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 周友軍
一、新時代的立法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這十年,我國立法數量大幅增加。據統計,跟上一個十年進行比較,新制定的法律數量增加了1/3,修改的法律數量增加了近2倍,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增加了1.5倍。同時,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備。我國編纂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國家安全、衛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法律相繼制定出臺,生態環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領域的法律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修訂,網絡信息、生物安全等新興領域立法取得突破,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了涉外領域立法。
二、新時代立法工作展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單獨把法治建設作為專章論述、專門部署,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從理論意義上看,這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規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面對廣泛的立法需求,如何加強立法,解決立法需求和立法供給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立法的重點方向,即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和涉外領域的立法。例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日益密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經濟貿易投資等,很多涉外領域立法都要成為需要重點加強的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統籌立改廢釋纂,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如何開展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的立法工作,要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這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保證。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還要求“統籌立改廢釋纂”,這豐富了立法形式。
我們相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新時代立法工作必然會取得重大成就,進入新的境界!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法學會辦公室主任 尹寶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是殖民擴張和帝國擴張的過程,奉行的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權邏輯和叢林法則。美國240多年的歷史上,只有16年沒有打過仗。美國憑借對全球機制的主導和規則霸權、金融霸權、科技霸權、網絡霸權,奉行“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方便地薅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羊毛”,使得不少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經濟依附地位而無法自拔。
反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一旦擺脫半封建半殖民主義枷鎖、真正站立起來并開啟現代化的進程,立刻就表現出迥然有異于傳統西方國家的品格和氣度,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和平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占過別人的一寸土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造全球伙伴關系,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實施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和平倡議,致力于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明確承諾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走出了一條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以結伴取代結盟的現代化新路,展現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現代化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促進形成國際關系和平發展新格局,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運用法治”“綜合利用立法、執法、司法等手段開展斗爭”。要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法律斗爭準備。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建設性參與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要團結世界上一切支持和平發展的積極力量,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發言權,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黃文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彼痉w制綜合配套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原創性概念,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司法改革的統領性概念。
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新戰略的提出,在中國司法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開創了一種司法改革新范式、新進路,推動中國司法改革進入新階段。一是司法改革由分向合轉變,進入系統性、整體性變革階段,要求把握好改革舉措的整體關聯性、層次結構性、先后時序性,增強改革的協同性、耦合性。二是司法改革由易向難挺進,進入攻堅克難、闖關破隘階段,要求圍繞制約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打好攻堅戰、殲滅戰,推動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司法改革由內向外拓展,進入到外部配套、內外聯動階段,要求相關黨政機關在司法人財物管理、執法司法銜接、非訴訟糾紛解決體系建設等方面細化完善有關配套政策措施,確保黨中央的司法改革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四是司法改革由粗向精遞進,進入精細化裝修、精準化落地階段,要求在鞏固主體框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做好精雕細刻、查漏補缺、治偏救弊的功夫,確保實現改革的預期成效。五是司法改革由量變向質變飛躍,進入整體效能提升階段,要求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司法制度體系,實現中國司法體系和司法能力現代化。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應在全面客觀評估既有改革情況的基礎上,謀劃好新一輪改革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一是堅持不懈推進存量改革,進一步深化、細化、實化已推出的重點改革舉措。比如,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進一步明確司法人員的權責,加強對司法權的制約監督,做到放權不放任、有權不任性。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二是積極穩妥部署增量改革,根據黨的二十大的改革部署謀劃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舉措。比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開展司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突破司法領域科技創新的瓶頸性難題困境,提高司法工作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責任編輯:高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