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說亮點】
突出特色 彰顯魅力 打造鄉村振興“張掖樣板”
——訪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趙立香
甘州區烏江鎮惟妙惟肖的稻田畫。(甘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侯洪建 范海瑞
“鄉村振興考核張掖市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獲評全國2021年度促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成效明顯激勵市,被確定為省級鄉村建設示范市。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統籌推進‘五大振興’,高質量建設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苯?,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趙立香接受甘肅日報專訪時說。
機械化收割小麥。
一是聚焦產業興旺,著力建設富裕鄉村。金張掖的“金”源自農業。張掖是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河西走廊經濟帶上的重要一環、關鍵一扣。堅持擦亮農業這塊張掖最亮的“金”字招牌,充分發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日照充足的優勢,堅持“農頭食尾、接二連三”方向,深入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科學布局黑河沿岸優勢農業、沿山冷涼特色農業、戈壁荒漠設施農業3大板塊,著力構建玉米制種、奶牛肉牛、綠色蔬菜、戈壁農業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種業、奶牛肉牛、綠色蔬菜、專用馬鈴薯、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6大產業功能區,成為全國重要“糧倉子”“菜籃子”“肉架子”“奶袋子”。
甘州區甘浚鎮速展村特色民居。(甘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二是聚焦生態宜居,著力建設美麗鄉村。鄉村要振興,農村必須美。立足祁連山和黑河這兩大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因地制宜規劃定位鄉村特色風貌,甘州、臨澤、高臺突出戈壁水鄉風韻,山丹、民樂突出漢唐、明清清雅風格,肅南彰顯裕固民族風情,讓鄉村成為流淌鄉愁的歸宿,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積極推行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民群眾集中安置、公共服務集中配置、特色產業集中布局的“四集中”模式,在192個省市級示范鄉鎮、示范村實施重點項目900多項,90.6%的行政村創建為“清潔村莊”,鄉村整體實現美麗蝶變,顏值越來越靚,“回頭率”越來越高。
風光如畫的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
三是聚焦鄉風文明,著力建設文明鄉村。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不斷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規四會”,深入開展“巾幗家美積分超市”“曬被子·比孝心”“星級文明戶”創評等活動,深化治理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張掖農村新時尚。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6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36個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996個農家書屋,廣泛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紅色文藝輕騎兵”“快樂老鄉”等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張掖海升集團戈壁農業。
四是聚焦治理有效,著力建設和諧鄉村。鄉村治理的關鍵在人,要害在機制。探索制定社會治理《清單指引》,組建鄉村振興工作專班,縣級干部聯鄉包村,為鄉鎮和原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建設重點村全覆蓋下派掛職干部,實現任務清單化、工作機制化、服務便民化。不斷完善“五治”融合下的“核心價值觀鑄魂+先進典型引領+村規民約約束+法治道德守底+家風互評促進”鄉村治理新機制,探索形成“中心吹哨 部門報到”“四級七天”矛盾糾紛調解法、“種子法庭”“一門式全天候”村民訴求響應機制等一批鄉村治理新模式。
農業生產規?;瘷C械化作業。
五是聚焦生活美好,著力建設幸福鄉村。鄉村振興的終極目的是讓老百姓生活富裕富足。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標倍增”行動,探索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改革,實現所有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一半以上達到10萬元。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組建中心村黨委、片區黨委或黨建聯合體等功能型黨組織57個,鏈接帶動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745個,形成“大帶小、強帶弱、富帶貧”抱團發展的新格局。開展肅南縣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區和臨澤縣、甘州區黨寨鎮、高臺縣巷道鎮及10個村共富試點建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責任編輯:高富強